top of page

House in Chau Doc by NISHIZAWA ARCHITECTS


是一棟由三個彼此是親戚的小家庭所共用的住宅,年久失修而亟待改建。

基地面臨湄公河,雨季時的水位會將四周淹沒,因此整區都是高腳屋建築。舊時居民通常會將高腳屋下的最低層作為飼養家畜、堆積廢棄物的區域,讓一年一度的洪水清除這些髒亂(該說是祖先的智慧嗎?)荒謬的是在政府好意地修築防洪堤後一切反而被打亂了──大家對於不會淹水的地下室無所適從。如何重新定義幽閉的地下層成為新設計的關鍵議題。

由於本區整體經濟水平不高,延河而建的社區清一色是斜屋頂鐵皮屋──正是在台灣隨處可見而被歸為市容殺手的那個東西。改建也受限於屋主預算,必須沿用相同的材料,但建築師透過一些根本性的修正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:

首先是將斜屋頂改為蝴蝶狀(意即中央較低、往兩側升高,)藉此引入光線和風,配合這點將外牆設計成整面的大旋轉窗,讓室內與室外合而為一。屋頂的材料則用透光與不透光兩種浪板搭配,為植栽提供陽光、遮蔽活動區域、並創造溫差強化浮力通風的效果。

其次,內部空間捨棄全以實牆區隔的作法,改以木料柱梁做出基本框架,再置入一個個「陽台」當做生活空間。三個家庭彼此的影響透過高度差異和挑空做區隔,當然聲音還是無法阻隔,但都是一家人有什麼關係呢?

關鍵的地下層除了配有其中一個家庭的房間,並設置了共用餐廚(看那迷人的中島!)此外當然也種滿植栽,還留了一個小水池──除了實用上的降溫用途,也保留了記憶中關於地下層與水的連結。

本案讓我們思索了居住的本質。其實房屋僅是為了遮風避雨,人們的生活還是嚮往自然的陽光、風、草地和溪河──都市人的假日總是說要「出門走走」不是嗎?住宅如果能夠創造出能與自然共處的空間,即便只是鐵皮屋的形式也會是最棒的設計。

內文由KOD撰寫 圖片來自Archdaily
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Twitter Icon
  • Black Pinterest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FOLLOW ME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EATURED POSTS
bottom of page